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汪恒:超高层建筑,创作难于技术
发布时间: 2012-04-12   来源:网友各自安好゛Elope投稿  转载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执行总建筑师 

汪恒: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执行总建筑师

现在许多二三线城市开始积极地投身高楼竞赛,这是一件很不理性的事情。摩天楼的游戏在国外已经基本停滞的今天,神州大地正在疯狂上演。畅言网本次专题采访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执行总建筑师汪恒,汪总谈到二三线城市盲目建造超高层,根本在于城市规划方面的失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在超高层建筑方面拥有非常领先的技术和丰富经验,在讨论超高层给设计师带来的哪些挑战时,汪总强调创作方面的难度要高于技术,在设计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科技、人文、可持续的因素。

畅言网:超高层建筑我们更关注他的高度所带来的标志性,但是它本身和城市的文化与城市发展规划密不可分,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超高层建筑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汪恒:超高层建筑在大部分地区发展是必须的,因为我们国家土地资源受限,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很大,从节约土地、资源整合的角度,超高层建筑有其存在必然性和合理性。大家都觉得四合院住的舒服,不可能回到四合院的时代。超高层更适合城市发展的需求,可能大家更关注到底需要多高的问题,我提倡高度最主要要做到“适宜”,这个适宜性是特别重要的。不同的高度适应不同的经济发展区域,不同的城市和不同位置需要和他相适宜的高度,如果二三线的城市如果盲目追求高度,应该是不可取的。

不同城市建筑高度和造价都有关系,重庆做超高层,在基础方面比上海、南京在造价方面节省不少,上海、南京基础条件很差,重庆的岩石地质条件建设超高层造价上会少一些。

现在没办法笼统地说建多高,需要结合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需求来综合考虑,政府、开发商、建筑师要有这样一种理念。我不赞同这种盲目跟风的做法,超高层建筑是时代发展的客观原因。我们亚洲的经济发展阶段是欧美几十年前的,超高层建筑技术和各种理念都有了很大的发展,难度大大减少,所以我觉得在中国地少人多的环境下,超高层建筑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畅言网:现在很多二三线城市开始大量兴建超高层建筑,城市之间兴起一股“高楼攀比热”,如何看待超高层建筑对中国城市发展的意义?

汪恒:事物都有两面性,就看如何把握。二三线城市出现攀比建设超高层建筑的现象,首先要在规划层面把握好,高层建筑能够带来革命性、改良性、也可能带来破坏性,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畅言网:超高层项目不是一个单纯的标志性建筑,而是真正的多功能建筑模式,成为解决当今因城市人口密集而大量产生的建筑面积需求的方案。超高层建筑的多功能化为设计师带来哪些挑战和难点?

汪恒:我们通常认为超高层建筑技术方面会带来挑战,我认为创作方面的难点应该大于技术层面。为什么城市千篇一律,很多是规划带来的挑战。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看法,从我们设计院来看,创作方面难点大于技术方面,我们已经做过很多超高层建筑,在技术方面处在一定领先位置上,和国外公司站在一个水平线上。但是在创作方面还差一些,前段时间建筑学会召开会议组织讨论建筑创作方针,我的意见是八个词十六个字的方针,比如适用、美观等因素,解决社会低层次的需求,现在也要加进科技、人文、可持续的主题,现在应该关注的是高层次的需求。在一个具体项目中找到平衡,这是一个难点,单纯技术方面可能还好。我们设计院来在500米以上技术会存在一定难度,当然和创作也有关系。

畅言网:建设高效能的大型建筑非常必要,要在超高层建筑中贯彻节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建筑设计角度来讲如何实现超高层建筑可持续发展?比如有哪些绿色节能的先进技术?

汪恒:这方面超高层和多层建筑有很大不同,不能是短命的建筑。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可持续技术的应用,高层建筑比较少。其实我们做超高层建筑,比较强调高中低的技术策略,有一些高等的绿色技术,中等的技术,也有比较低级的技术,比如很多土办法解决高层建筑通风的问题。超高层建筑还有一个发展方向是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作为建筑师,如果建筑中可再生能源能够充分利用,设计制约因素将减少,创作起来的更潇洒。目前,国内建筑中太阳能、地源热泵、水源热泵都有使用,但是比例很少,毕竟占地比较小,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比例很低,这方面可以说是超高层建筑面临的技术挑战,是大家都在探索的事情。

 畅言网:超高层建筑就是一个“垂直城市”的概念,理想的超高层建筑,除了功能之外一定要体现人性化,在设计上如何实现人性化?

汪恒:以前建筑仅仅是安全使用的低层次要求,现在人文因素要求更高了,超高层和低层建筑不一样,最明显是远离大地,是垂直的城市建筑,人和人的交往受限制。这方面我们确实研究,也在探讨多层的建筑中内部中庭的设计,通过水平垂直的休息交流的空间设计营造这种中庭和公共空间,这种能不能在超高层建筑里面应用,我们想的最多的是“叠加”的概念。超高层有几百米,我们可以分成很多段,特别是自用的超高层办公楼,单位员工之间交流的需求更多,“叠加”的多层建筑形成超高层可以更具人性化,让人们进行更多的交流,我们希望在结构上能够有所突破。

畅言网:超高层建筑意味着更为漫长的建造周期,而市场经济通常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发展特征。超高层建筑遭遇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更大,如何考虑这两者间的关系?

汪恒:如果说这是定律的话,就是运气问题。超高层建筑设计时间2-3年,建造的时间更长,建成大约是5-7年,经济问题确实是影响其建造的很大因素。建筑师比较难回答这方面话题,如果是开发商和大设计咨询公司,应该比较有发言权。

畅言网:您对国内哪些超高层建筑印象深刻,在您曾经主持设计的超高层建筑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和技术值得分享?

汪恒: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上海金茂,深圳证劵、上海中心,他们相对特色比较明显,造型比较独特。有的很有创意,把很大的裙房放在半空中,理念上很有创新。上海金茂是比较经典的建筑,这种标志性建筑是中国塔的形象,有中国的特点,建成之后一直都是超高层建筑的标杆,它各方面的品质、用材应料、多功能组合形态都是很经典的。

责任编辑: Hele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